您当前的位置 : 客家新闻网 > 红色之旅 > 红色记忆

【红色故事】《梅岭三章》的故事

2021-03-19 15:27    来源: 《永恒的初心》

  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,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斗争的同志,斗争环境和斗争生活更加艰苦。

  从1935年5月到1937年9月的两年多时间里,游击队都是在深山密林中住山洞,卧茅草,风餐露宿,基本没有住过房子。晴天好说,夏天也过得去,下雨下雪天就难过了。游击队员们只有在大树下避风雨,或者打一把伞,坐在伞底下过夜。敌情不是很紧张的时候,他们可以在深山密林中搭几个草棚子住一住,可是敌人经常搜山抄山,搭棚子容易被敌人发现。于是,游击队就给每位队员发一块布,宿营时将布的四角用绳子系在树枝上当帐篷遮风避雨。为了防止敌人袭击,一晚要转移好几个山头睡觉,每次转移时都不能走山路,只能走没路的地方,以免中敌人埋伏,更不敢照手电、打火把,以免暴露目标。

  国民党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,游击队有时一连六七天吃不上一顿饭,只好挖野菜、采野果充饥,找不到野菜山果,就喝山泉水填肚子。最困难的时候,三个人共穿一条裤子。怎么穿呢?就是有任务的同志出去时穿裤子,没任务的就光着身子留在山洞中。寒冬腊月大雪封山,没有棉衣棉被,又不能生火取暖,陈毅、项英等就背靠背坐着,用被单裹在一起,靠体温御寒,冻得根本无法入睡。

  许多人耳熟能详的陈毅在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写的《赣南游击词》,就真实生动地记载了游击队当年的艰苦斗争生活:

  “天将午,饥肠响如鼓。粮食封锁已三月,囊中存米清可数,野菜和水煮。叹缺粮,三月肉不尝。夏吃杨梅冬剥笋,猎取野猪遍山忙,捉蛇二更长……”

  1936年冬天,国民党军对陈毅隐蔽的大余梅山实行严密包围。此时,陈毅旧伤复发,伤病交加,行动困难,只好埋伏在草莽中20余天。因担心不能脱险,陈毅危急时刻写下了豪气冲天的《梅岭三章》:

  (一)

  断头今日意如何?创业艰难百战多。

  此去泉台招旧部,旌旗十万斩阎罗。

  (二)

  南国烽烟正十年,此头须向国门悬。

  后死诸君多努力,捷报飞来当纸钱。

  (三)

  投身革命即为家,血雨腥风应有涯。

  取义成仁今日事,人间遍种自由花。

  在陈毅光辉的一生中,有20多年的时间是在铁马金戈的枪林弹雨中度过的,而赣南的三年游击战,正如陈毅自己说的那样,“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”。《梅岭三章》就是对这一境况的最好反映,陈毅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和坚定的革命信念,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,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。

  (故事摘选自2018年6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《永恒的初心》)

[责任编辑: 刘君]
推荐新闻

 视觉

    版权说明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市民服务投诉热线:0797-8122085
  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36120230008 ICP备案/许可证号:赣ICP备2023016447号 
    赣州市融媒体中心 WWW.NEWSKJ.COM